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六篇

发布时间:2023-10-23 点击: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

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__以来,党中央立足全局、谋划深远,以高度的战略洞见坚决守稳守牢了意识形态阵地,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因势而谋才能谋定后动、顺势而为才能有效作为。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更加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上,展现新担当新气象新作为。

找准历史方位的“始”与“时”,胸怀大局,因势而谋,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扬正气”。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交织,变局范围之宏阔、程度之深刻、影响之久远前所未有。在纷繁复杂的变化中,关键在坚守本真、保持本质、找寻本我,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传承久远,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就是要深刻体悟我国所处的世界局势、历史方位,因势利导做好统筹谋划,坚持将“国之大者”“省之大计”“市县大事”摆在突出位置,深刻回答好“姓什么”“从哪里来”“到何处去”等根本问题,让党媒党报党刊始终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的权威、维护党的团结,让党旗始终在意识形态阵地高高飘扬。

把握开展工作的“识”与“试”,着眼大事,应势而动,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冒热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虽是务虚的工作,但最忌讳仅以“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场面上大搞轰轰烈烈,实际上内容空空洞洞。越是务虚的工作,越要拿出务实的举措。要不断深化认识、创新方式、拓宽渠道,通过鲜活的笔触、镜头、声音,把一线带着泥土气、稻花香的鲜活案例、生动故事找上来、讲出去。要结合不同听众特点,用好融合传播、全媒表达方式,推出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选树一批崇德向善的价值标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要科学设置“集中+分散”“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等形式,全方位、立体式开展理论宣发、思想宣讲、文化宣传,积极组织干部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创业者讲创新、青年讲奉献,让党的创新理论第一时间“飞入寻常百姓家”。

诠释人民至上的“实”与“誓”,心有大我,顺势而上,让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聚人气”。自动关注的才叫宣传,自动转发的才叫传播。宣传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关起门来搞建设”行不通,“闭上眼睛做宣传”不可取。事实证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既要“阳春白雪”,又需“下里巴人”。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透彻了解群众心思,真切感受群众情结,真诚听取群众心声,充分运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话语体系,多讲人民群众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的真心话、暖心话,少一些“生搬硬套”“自言自语”,把大主题和小切口结合好,把国家的“大政策”转变为群众能听懂的“小例子”,把文化的“深含义”转化为群众喜欢听的“短故事”,将传统“我说你听”转化成人民群众共同参与的“有问有答”,真正让政策、理论走出抽象的殿堂、学校的大门,深入到城镇乡村、田间地头,使宣传思想工作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广度、更有力度。

【篇二】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

“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硬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要凝心聚力,担当作为,在守正创新中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做好传承与创造结合的文章,焕发时代新生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不能割裂的,没有历史延续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是最硬核的文化软实力。要秉持扬弃的态度,结合新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把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予以剔除,把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发扬传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革故鼎新中激发文化发展活力。

做好文化与产业结合的文章,探索发展新路径。“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传统与现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一直是文化发展中讨论的热门话题,如何让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市场性和公益性的双赢,也是文化发展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注重线上文化产业的发展,借助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手段拓展文化发展空间,增强优秀文化影响力,做好文化发展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旅游资源,着力讲好文化故事,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做好传播与制度结合的文章,完善传承新机制。“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够有力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时代精神;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健全文化传承机制和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自觉运用制度力量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三】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牢牢守住“根和魂”,让中华文化永葆生机与活力,绽放出“盎然春意”,是当代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使命责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文以“留史”,保护文化的源流根基。与文相会,与史为友。唐诗宋词的不同风韵映射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文房四宝的雅致意趣蕴含着文人匠心。可以说,文化是与过去的“对话框”,既刻录着历史,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羽之轻无以飞,一足之力无以至,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要妥帖地“收藏”好这些“家珍”,把文化的源流根基保护好。保护在心更在行,不忘本来方能开辟未来,让保护传统文化成为自身的生命自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重要使命。惟其如此,才能让延展文化根系脉络的土壤更加坚实,让文所留史,永绽光芒。

文以“接力”,传承文化的民族基因。文化是精神的宝库,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也是民族自信与自豪感的源流。顽强拼搏、奋发图强的足音接续着文化的民族基因,流淌在中华儿女血液中的民族基因是团结精神的构成部分,一脉相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硝烟远去,精神永存。中华文化里的民族基因是接力“火炬”,而中华儿女是民族精神的“接力手”。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我们向世界展现了泱泱大国的民族凝聚力和“了不起的中国精神”,英雄故事不绝于耳,民族风采举世瞩目。我们的民族文化“可敬、可亲、可学、可用”,把民族精神的“活教材”学好,才能把文化的民族基因传承好,借文化之力铸精神之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文以“聚能”,发挥文化的资源优势。文化的多样性放射出巨大的魅力与能量。文化包括服饰、习俗、饮食等多个方面,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特色,比如蒙古人擅长骑马射箭,新疆人擅长载歌载舞,福建人擅长饮茶之道,不同节日里更有迥然不同的纪念方式。利用好各地区鲜明的文化资源优势,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前,文化旅游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活力的重要风向标。将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业深度融合,能够充分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让文化成为拉动地区发展的强动能,迸发出更大的辐射能量,发展更多“小木耳”“小黄花”等特色产业,成为挑起“金扁担”、满载“幸福粮”的重要力量。同时,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也是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是文化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方式,聚合的也是自身的发展之能。

文以“载道”,丰富文化的实践形式。实践形式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打造的是文化的亮丽“名片”。无论是展现中国美食文化的李子柒,还是《经典咏流传》里的歌咏诗篇,亦或是以唱演秀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国风美少年》,活泼有趣又多姿多彩的文化实践形式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视觉与听觉的声色交织,让传统文化更“火”的同时,也让其更“活”。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意蕴深远,要以兼收并蓄的丰富实践形式,把中国故事讲得生动、说得细致,“老生常谈”而新意常在,声动华夏、道传四海,老树抽新枝,枝上结新花,让中国的文化之“道”与时代活力并肩,走出“家门”,走得更远。

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当继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发扬好中华传统文化,致力于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让文化的“盎然春意”舞动四海,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篇四】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

党的__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聚奋斗与思考、承继光荣与梦想。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肩负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光荣使命,在新时代新机遇下为文化传承发展“立柱架梁”。

立好“传统文化”的柱,架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承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文章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好文化工作,我们要善于从中华文化的宝库中萃取“精华”,把传统文化这一瑰宝传承好、发展好。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以文载道、以文传道,终极归属是归于光明本源,其中蕴含的华夏文明是本源的文明,因而亘古不变,绵延数千年并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我们做好新时代新文化工作,就是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中学习、领会、转化,变成符合当下实际发展规律的新文化,为传承发展强基固本、凝心聚魂。

立好“相互结合”的柱,架好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结合梁”。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第二个结合,是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与理论创新的历史责任。长期实践表明,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融会贯通起来,才能激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层灵光”,才能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使中华文明焕发蓬勃生机,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又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让马克思主义这棵“真理之树”根深叶茂。

立好“开放包容”的柱,架好赓续文脉、谱写华章的“创新梁”。“文化的生命力重点在于创新。”文明永续发展,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顺时应势、推陈出新。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既是我们需要担当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定不移地做好文化创新,既要通过融合检验,也要通过实践变革,更要通过人民创造。同时,要不断焕发创造激情,增强创造能力,让思想创建得到尊重、让创造才华得到发挥、让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确保文化创新在我们广袤大地上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篇五】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

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执“笔”共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书”,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坚定文化自信,执稳担当使命之“笔”。“凡树有根,方能生发;凡水有源,方能奔涌。”中华历史文脉生生不息,华夏悠久文明绵延不绝,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长河积淀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孕育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品格。在党的__报告中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大部署,强调“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这一精神力量的源泉根植于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升平修典,盛世修文。无论是中国国家版本馆的落成,还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建设,传递出我们这一代人紧握历史“接力棒”,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担当与使命。坚定文化自信,执稳担当使命之“笔”,在神清气朗、踔厉昂扬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韵致绵长、延久不绝。

秉持开放包容,铺陈美美与共之“纸”。文化如水,浸润无声;文明如潮,浩荡弦歌。“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殷殷话语承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厚望,丰富内涵折射人类文明百花园的期盼。我们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全力构建全球“大家庭”美好未来。“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站在新起点上,秉持开放包容,乐迎世界各国文明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在“各美其美”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美美与共”中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让诗意长卷铺展至世界各地、各个角落。

坚持守正创新,厚研奋发有为之“墨”。“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深入领会中华文明蕴含的五个“突出特性”,充分激发五点关于“两个结合”的化学反应,才能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党的__以来,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推陈出新,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更多“新鲜血液”和“蓬勃能量”。坚持守正创新,以正气和锐气纵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用精墨妙笔共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书,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出新的璀璨光辉。

【篇六】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

“我相信,我们的文明史更悠久。传到现在,要继续往下传”,这是四川考察时,在三星堆博物馆发表的讲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只有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以史为鉴,鉴古知今,使得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列车,驶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地界。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如璀璨繁星,点缀长河,星光熠熠。

学习齐鲁文化的“魂”。提到齐鲁文化,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孟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孟母三迁”“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都饱含了孝道、仁爱、诚信等价值观。在参加纪念孔子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讲话,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学习齐鲁文化,首先,要全方位地挖掘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学习齐鲁文化的内在灵魂;其次,要有所选择,我们要学会去其伪,存其真,选择优质的文化种子,根植在中华文明的沃土上,让他生根发芽;最后,要长久持续,把握齐鲁文化的内在的连续性,挖掘齐鲁文化的永恒价值,不断学习,以身践行。

保护齐鲁文化的“体”。山东齐鲁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连通古今的桥梁,文化遗产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齐鲁文化,同时提供了保持文化认同和身份的纽带。其次,文化遗产作为旅游、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可以促进经济,增强人们对齐鲁文化的兴趣,不久前掀起的“淄博热潮”,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解了齐鲁文化。保护齐鲁文化遗产更是对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尊重。如孔庙、泰山、陶瓷等,他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经历了历史的风蚀,将历史文明的留言刻进了自己的每一寸皮肤里,它们不仅代表着齐鲁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更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想要留存好这份“体”,要做到“紧”和“松”,执法立法的抓手紧一紧,加大对文化遗产的立法强度和执法力度,提高保护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严厉打击破坏文物遗产的违法行为;保护经费的钱袋松一松,加大对文物保护的经费投入,通过宣传、监管、修缮等多途径保护文物遗产,为后人留下一个完整、真实的历史图景。

传承齐鲁文化的“气”。“气”是一种自信与坚韧的气魄,是富集“仁义礼智孝”的儒气,千百年来,齐鲁人民经历了无数风雨,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历史变迁中,积累了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勇往直前的信心,以及儒家思想与仁人志士影响下,那一身儒雅之气。传承齐鲁文化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独特性。传承好齐鲁文化,就要多点投入,传统与科技齐抓,要加强对齐鲁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通过深挖齐鲁文化的历史源流、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利用网络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让年轻一代了解并接受齐鲁文化的熏陶。同时,借助高新科技手段,通过裸眼3D、AI还原、线上参观等手段将文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例如,7月27日试运行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通过AI算法实现文物还原,裸眼3D还原考古“方舱”……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激起了观众的兴趣。传承好齐鲁文化的“气”,让它在时代变迁中焕发新的活力。

拾好传统文化的这块砖头,才能将社会主义现代文明这面墙砌得又厚又牢。只有通过学习齐鲁文化的内在精神,保护文化的历史遗产,传承齐鲁文化的精气,才能从祖先手中平稳地接过接力棒,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心得体会1000字六篇

http://m.fjhbc.cn/zishu/220571.html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